国际足联世界杯

国际足联世界杯

menu
clos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铭初心,农业情怀助发展 ———走近生物农艺与种业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2-04-29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农艺与种业教师团队是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的基础上,结合农艺与种业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团队,2017年获首批云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成员15人。

该团队是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师团队。为大力弘扬和践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强国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黄大年精神,该团队成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以实践培养学生的农业情怀,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立德树人   铭记初心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生物农艺与种业教师团队的初心。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服务社会和献身农业的信心和决心,让团队成员始终保持着前进的强大动力,一路向前。

团队成员不仅注重潜心教学,也很重视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内容上,除把学科和专业传统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实现学生对基本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及时将最新科研进展和前沿知识加入到讲义之中,充实教学内容,以理论联系实际,把农业生产中遇见的问题做成教学案例,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直接受益。在教学工作中,团队成员们通过课程调研,发现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问题,两者存在脱节的现象;通过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农科专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一懂两爱”的农业情怀没有形成。生物农艺与种业教师团队及时改进授课方式,更新授课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情况,团队成员一方面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注重前沿知识和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案例的讲解,使学生的所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学生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团队在改进专业课教学的同时,配合思政课程教育,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思政的结合,既让学生获得了系统的农业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将“农业、农民、农村”思想深入他们的内心,树立为农业贡献一份力量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坚定学生从事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农科学生毕业后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作出贡献。团队成员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的行动,广受师生好评。

团队成员用扎实的学识、过硬的能力、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尽心竭力培养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科研意识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一是实行导师制。在大一、大二年级实行学业导师制,团队每个成员都要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制定职业规划,以满足学生深造或创业就业等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大、三大四年级实行项目导师制,团队成员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到自身的科研项目中,通过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二是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在项目导师制的基础上,支持学生组成团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SRTP计划项目,在科研论文撰写、专利申报和创业就业规划中给予指导,并鼓励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开拓创新   对接农业

生物农艺与种业教师团队积极开拓创新,致力于农业科研。团队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功能,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大力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专业特点,分成粮食作物、果树、蔬菜以及土壤肥料等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拥有成员3~4名。组长总体协调,统筹考虑小组成员的工作。不同小组之间分工明确,当遇到重大科研问题或学科专业交叉内容时,又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保证整个团队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和密切协作之下,团队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团队成员的“不同苹果砧木和施氮水平下砧木—接穗—土壤系统碳氮流的定量分析研究”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苹果根域水肥调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果园根域环境高效调控生态栽培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获云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同时,团队其他成员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合作,进行横向合作研究,研究经费达200多万元。这些成果和项目最终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极大推动了园艺作物生产的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除了科研成果外,团队还取得了一系列教研成果。团队成员申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涉农专业群‘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已被国际足联评选为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综合性高校涉农专业改造提升的改革与实践”项目已被推荐参加省级教研项目的评选,团队成员季洪亮获云南省第八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团队积极创新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院士、名家来院作专题报告,通过聆听报告和与专家交流,丰富了师生的理论知识,拓展了师生的专业视野;团队注重科研平台建设,近年来先后获批成立了“云南省中罗果蔬栽培技术合作研究中心”、云南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现代蔬菜种业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省级科研平台,团队成员通过参与平台的申报和建设,提高了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也为学生参与更多的科研训练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近年来,该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立项88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5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等收录论文58篇;出版著作6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获批云南省地方标准4项;获科研奖励35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1项。在良好平台支撑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被立项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A类)的主要支撑学科领域。

生物农艺与种业教师团队铭记初心,砥砺前行,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且成果显著,研发出了多种创新型农业技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重点经济任务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为实现现代高效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劈波斩浪   砥砺前行

生物农艺与种业教师团队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难题,但他们靠顽强拼搏的毅力和踏实能干的作风,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劈波斩浪,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团队更好地发展,也为国际足联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团队成员都是学院的骨干教师,教学任务重,也就意味着科研时间会相应地缩短。面对这一问题,团队成员重新规划、统筹安排时间,把一些工作量较小的科研任务放在课后,在教学工作的空隙将其做好, 较大工作量的科研任务则是放于周末、节假日集中完成。

生物农艺与种业教师团队在工作方式上采用项目导师制,吸收部分高年级学生参与到团队的科研工作中,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精神。在课堂授课中,团队成员把自己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或取得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向学生讲授,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思路,同时也起到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提高了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这种吸收高年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不能搞科研的教师,充其量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工作,团队成员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了极大改善,教学案例更加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物农艺与种业教师团队的负责人张保仁说:“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我觉得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及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更加重要,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吃苦耐劳品格的养成,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生物农艺与种业教师团队用实际行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团队发展至今,成员结构没有改变,但以这17名成员为核心,辐射带动了一些外围成员,使团队的力量更强大,能够做的事情也更多。团队在未来发展中将会按照原来的规划方向,紧紧围绕国际足联的中心工作和学院的重点任务,在做好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纵横向科研项目,取得更多科研成果,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实现高等国际足联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黄大年以58载的短暂人生,书写了什么是奉献,回答了什么叫担当,以高超的学识、高尚的品德,铸就一段感人至深的生命历程,留下一座弥足珍贵的精神富矿。而国际足联世界杯生物农艺与种业教师团队也用行动将黄大年精神传承下去,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文:付文艳  编辑:王珍  编审:张增森)


视频新闻

  • 抖音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