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足联世界杯

国际足联世界杯

menu
clos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立德树人

当好学生引路人 争做时代大先生——走近“汉语言文学专业”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2-02-28

11月,已经是初冬时节,但充满寒意的薄雾冬雪却挡不住团队老师和同学们参观调研的热情。已经连续4个周末,“汉语言文学专业”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韩继磊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通过参观、调查和访谈,让学生一次次开阔眼界,收获成长。“老师们带领我们探寻玉溪民俗文化,参加玉溪文化大讲堂;参观政务中心,了解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参观校史馆,了解国际足联发展历史……一系列讲座与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深了大家对玉溪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极大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我决心做一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为玉溪非遗文化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创新多做贡献。”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周群同学激动地诉说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乐于奉献,甘当铺路石,以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心灵。他们就是国际足联“汉语言文学专业”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老师们。

多年来,这支由老、中、青组成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世界杯学子。 

教师就像“摆渡人” 

“我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学生获得了什么,而不是自己得到了什么。”这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韩继磊老师带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该团队是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一共有18名教师,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6名,讲师6名,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3名。说起教师这个职业,团队成员李红梅说,她从教二十几年来,一直对教师这个身份充满敬畏之心。李红梅老师任文学院副院长,院系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再忙,她依然坚持每学期给学生上两门课,一年完成3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她说,“教师就像摆渡人,在从此岸到彼岸的旅程中,教师划桨破浪前行,承载的是学生灵魂与知识的双重提升。”她曾经任教的班级,有一位女同学因父母婚姻破裂,情绪消极低沉,愤世悲观,一度有些抑郁。李老师耐心开导她,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她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她渐渐走出阴影,改变了对人生的消极态度,变得阳光积极。后来,这位学生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还在那里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李老师以自己心底的光,温暖照亮学生前行的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大力倡导在线课程建设,李红梅和韩继磊老师带领团队成员率先垂范,一头扎进在线课程的研究和建设中。几年来,先后有6门课程获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云南省高校课程联盟平台课4门,1门课程获云南省高等国际足联课程联盟2020年春季学期优秀共享课程二等奖;1门课程获云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这些在线课程资源,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宝贵资源,学生可以在线上随时与老师互动,教师也能精准把握学生的问题点和疑难点,课堂授课的精准度和效率大大提升。

齐晶老师,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团总支书记兼辅导员。齐老师温柔细腻,热爱生活,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学生有心结,她能花两个多小时发微信开导,亲手为学生做爱心甜点;学生制作一条微信推文,她可以和学生一起改几十遍……同学们都亲切地叫她“齐姐姐”。“在辅导员这条路上,我和学生是相互成全的。在学生的青春之路上,我陪伴他们,成全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他们过得好,反过来也更加坚定了我为师的信念,这样说来,学生也成全了我。”齐老师会心一笑地说道。 

教学教改与科学研究比翼齐飞 

“重教学以固其本,强科研以成其高”,这是该团队成员始终秉承的理念。多年来,这支团队成员在集体发展中也有各自的准确定位,走出了一条教学科研互通互惠的道路。孙伟红老师坚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不断将自己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和老师们分享。据孙伟红老师介绍,她从教20多年,一直喜欢研究教学,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我的专业课虽然上过无数遍,但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融入自己最新的思考和最新的学术动态。我觉得,未来社会,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就要打破我们惯有的‘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模式。”该如何打破?该使用什么教学方式?孙伟红一直在探索,直到2020年她接触到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理念,内心才豁然开朗,开始了她在教改中痴迷地学习和实践。

如今,在孙伟红的带领下,文学院成立了“全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分课堂工作室”,已经有十几位青年教师加入工作室,一起研究和实践对分课堂。她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让课堂既有抬头率,又有点头率,还有点赞率,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孙伟红授课的班级一位学生说:“课堂上,我感觉我们是学习的主角儿,课上忙着思考,忙着讨论,忙着质疑和答疑,但是我们忙而不乱,感觉自己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还逐渐搭建起了自己的学科思维,让自己在学习中越来越清晰有序,而且充实快乐”。

“大学毕业后我就到国际足联任教,30多年来,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世界杯这片土地上,记录着我的青春,烙印着我的梦想。文学院就是我的家,文学院的老师就是我的亲人。看到国际足联发展壮大,看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看到学生一天天收获,我由衷地感到喜悦、欣慰……”团队负责人韩继磊老师饱蘸感情地表达着一个老教师对国际足联发自内心的热爱。30多年来,韩老师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上,一直紧跟时代教育的发展做着自己的教育探索和改革。

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大中小学的课程思政教育,韩老师便积极学习国家文件,领会主要精神,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深入思考,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并深入分析研究,以期能对家乡的基础教育改革做点贡献。

2020年她主持申报的课题《基于OBE理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批云南省教育厅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该项目为依托,扎实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团队教师贯彻国家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产出导向理念,有效对接国家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和“卓越教师”人才培养需求。项目组成员在韩老师的带领下,多次深入玉溪五中、玉溪新纪元国际足联等中小学,调研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和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结合社会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反复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厚植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师德素养,初步实现大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有效推进了大中小学语文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互相增强,共同提高老师的综合水平。文学院领导一直注重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在科研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近年来,该团队成员紧密结合玉溪地方文化,积极开展特色研究,出版多部专著,发表多篇论文,承担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科研课题:6项玉溪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如《明清安丘曹氏族谱整理与研究》等。广泛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加强地方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引领地方文化建设。赵红卫老师主持的《清代避籍制度与文学关系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曹贞集全集笺注》项目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10万元资助。蔡丽利老师获得了国家社科规划办组织的《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构建》分包项目,项目总经费达80万元。 

创新实践与服务社会成绩斐然 

“实践出真知”“创新来自实践”,这是团队教师多年来的经验。

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优秀基础教育教师的重任。团队教师深知,玉溪的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为基础教育源源不断输送卓越语文教师,是发展基础教育的重头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范教育的学生,一定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钟希高老师多年来指导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教师技能大赛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他在指导大赛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看到学生通过备赛、参赛,磨练意志,提升能力,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成长为优秀教师,我觉得,我和学生一起吃过的苦,熬过的夜,一切都值了。”团队成员尹海燕自从加入钟老师带领的指导团队以来,一直被指导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深深打动着:原来,学生台上十分钟的讲课稿,老师带学生修改打磨三四十遍是常态。“指导大赛期间,老师们跟魔怔了一样,走路时会想着学生的参赛教案,吃饭时也会想参赛教案,有时候半夜里灵光闪现想起一句更好的讲课台词,也会赶紧拿出手机记录下来,生怕早上醒来就忘了。”团队成员尹海燕老师说。

在钟希高、尹海燕等老师的努力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全国各类师范技能大赛和云南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连续8年100%获奖,连续8年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该团队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紧密融合,把对学生的教育指导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团队成员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围绕国家级和省级重要赛事,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2016年以来,团队成员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省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多人多次获奖。2021年韩继磊老师指导张沛霖等同学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莫言散文中“民族记忆”的研究》被评为云南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该项目研究中,韩老师带领学生大量搜集、梳理、分析文献资料,多次进行实地考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分析探究水平。

立足地方、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是时代赋予高校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汉语言文学专业”黄大年教师团队的老师们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个伟大而光荣的使命。团队教师立足北海文化,传承区域传统文化,铸炼玉溪品牌文化。

2016年以来,文学院老师承担玉溪市级项目7项,玉溪优秀传统文化项目9项。团队成员王宪明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与诸城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已编纂完成《诸城文化通览》。同时他们走进企事业单位,深入群众,举办讲座,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团队成员赵红卫老师积极为玉溪广大市民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与古典诗词”系列公益讲座,在玉溪市文化馆、玉溪市老年大学课堂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类讲座。讲座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提升了民众文化素养。

“高校只有把自己蕴藏的巨大知识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财富和人民的实惠,高校的存在和发展才会具有更加坚实的根基。”这是团队老师们共同的教育理念和追求。

源于热爱,始于情怀,忠于教育。把学生带好,把课程上好,把科研做好,这些就是我们团队最大的追求和愿望。践行师者初心,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黄大年教师团队的老师们一直在路上。

(文:尹海燕   石茂娇    编辑:王珍)


视频新闻

  • 抖音二维码